小平的眼淚情結。右江人民都知道,鄧小平同志是個愛走村串戶的人,他總是不辭勞苦,走進村寨,把黨的主張和溫暖送到群眾之中。1930年夏,紅七軍從黔桂邊境回師右江,收回百色、奉議、恩隆等縣之后,隊伍集中整訓。為了整訓工作,小平同志忙得頭發長了也顧不得理,但他還是千方百計擠出時間深入到村里訪貧問苦,了解群眾的生活實際,解決群眾的困難。
有一天,小平在農民赤衛軍梁連長的陪同下,來到一位窮人家里。當小平來到這位群眾家的時候,被眼前的情況驚住了:這能算什么家呀!房頂使用茅草蓋,由于日曬雨淋,茅草已經霉爛,東邊裂開一個洞,西邊穿了一個孔,怎能遮風擋雨!再看四周的墻壁,也是稻草拌泥巴糊起來的,只要輕輕一捅,就會穿個大窟窿。小平越看心里越不是滋味,心情很沉重。他正想說些什么的時候,屋里傳出幾聲咳嗽聲,接著又是一串令人心寒的呻吟聲。小平同志走進屋里一看,一位老大娘病懨懨地躺在床上。小平不顧老大娘是否聽得懂他的話,急著問她得了什么?家里有幾口人?梁連長替老大娘作了回答,老人叫梁姆蕊,原來家里九口人,由于天災,她的丈夫受苦受累去世了,這樣梁姆蕊的生活就猶如雪上加霜,兒女7個,病餓死了4個,實在沒有辦法度日,她只好把8歲的兒子和10歲的女兒賣掉,與大兒子相依為命,一把粗糠一把野菜活了過來。小平聽完之后,背過身去,止住淚水。對梁大娘安慰了一番之后,小平與梁連長回到了部隊駐地,拿出兩百個銅板交給梁連長,送到梁大娘家,還吩咐梁連長帶領戰士上山割茅草,幫梁大娘修好房子。有了錢治病,梁大娘的身體很快好轉,病好之后,梁大娘帶著大兒子找到小平同志,要求他把自己的兒子留下當紅軍。小平見她一片誠意,態度堅決,答應收下她兒子當紅軍。紅七軍北上之后,小平為了照顧這位老大娘,就把她的兒子編入當地的赤衛軍,以便照顧老人。
在當時,紅七軍由于受到敵人的封鎖,加上交通不便,指戰員的生活是非常艱苦的。紅七軍的傷員主動要求不要特殊照顧。糧食少,就吃粗糙的玉米粥;油鹽缺,就喝可以少放油鹽的南瓜湯;菜少,就吃瓜藤、瓜花、瓜葉,上山找竹筍、野菜;沒有肥皂、牙膏之類的日用品,同志們就用過濾后的草木灰水當肥皂,用毛巾擦牙齒替代牙膏牙刷;沒有煙葉,又有抽煙習慣的同志就找樹葉當煙葉。紅七軍的指戰員雖然生活艱苦,但對待老百姓卻異?犊蠓,真正體現了革命軍隊為百姓、為群眾服務的宗旨。
小平的棉衣情結。在右江蘇維埃政府舊址收藏著一件革命文物——棉衣,這件棉衣包藏著鄧小平勤政愛民的故事。1929年11月初,第四大隊軍需接濟不上,戰士們缺少衣物,于是張云逸就指導工會主席黃木生創辦被服廠,解決軍需問題。右江蘇維埃政府舊址收藏的這件棉衣,就是當年被服廠廠長送給鄧小平過冬的棉衣,他舍不得穿,完好地保存了下來。鄧小平在平馬整訓期間,經常在百忙之中到壯家瑤寨,挨家挨戶地訪貧問苦,給他們送去衣服與錢糧,為他們排憂解難。有一次,他下到侖圩訪貧問苦,帶去了這件棉衣,親手送給當地的貧苦人家。這件棉衣成了鄧小平勤政愛民的見證,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,因此在紀念館展出,以此教育后人。
小平的希望情結。自1929年10月20日鄧小平化名鄧斌并受黨中央重托,由水路在田東縣二牙碼頭踏上百色的第一步起,到1931年初離開百色率部隊北上向江西進發,前后近14個月,鄧小平與廣西人民結下不解之緣。1992年,百色平果縣鳳梧希望小學收到5000元捐款。這筆捐款來自北京某發展基金會,因數目較大,校方為登記入冊,詢問捐款人的姓名,回答是不能公開捐款人的姓名,如果一定要寫名字的話,就寫“一個老共產黨員”。這位“老共產黨員”是誰呢?校方再三追蹤,最后終于得知是時年88歲的鄧小平。消息傳開,百色人民對鄧小平的崇敬感激之情難以言表。后來又得知鄧小平還資助過鳳梧希望小學一個叫周標亮的貧困學生。
責編:宣傳教育處